腎經穴道 p105  腎 經  膀胱經

任脈一定要會,我們用的非常多。我們先把任、督二脈講完。以任督為標杆,這樣選穴會非常准。第一個穴道骨縫的位置叫曲骨穴,神闕和曲骨畫一條線,我們把神闕和曲骨分成四段,要用觀想的。先把他分成四個點後,這空間是五段,四個點切入,當然有五段,實際上有四點。往上第一段,就叫曲骨上一寸,就是我們的中極穴。 中極再上一寸,就是關元穴。關元穴直上一寸是石門穴,石門往上一寸是陰交穴,這兩個穴中間,人家說肚臍下一寸半,臍下一寸半的地方,我們叫氣海。 氣脈的流注叫後升前降。什麼叫後升呢?背後是督脈,前降呢,前降的是任脈。這是小腸。小腸是相火,腎在小腸的後方,腎臟是水,所以下焦是個水火同源的地方。小腸的火,源頭是來自心臟。這個地方是肺,那心臟不斷的動,產生的熱,用金來控制它,肺主肅降,把心臟的熱氣導入小腸。心臟和小腸中間,有個大動脈, 西醫稱主動脈、副主動脈。西方醫學的觀念很簡單,這個血往下走,到小腸,到四肢末梢去。中醫說還沒有講完,光是血流不夠,因為熱也跟著下去。 當小腸很熱, 而腎臟在後面的時候,小腸會把腎臟裡面的水氣化。我們的津液從肺裡面進入腎臟以後,是冷水,這個水是涼的。那小腸的火在下面燒這個水,這個水和營養液會進入我們的督脈,直接進入腦部滋養。可是這個水氣很熱,水蒸氣會把腦燒壞掉。 曲骨穴呢,在這邊體毛很多,一般我們不灸,可以在這下針,功用是治療一般的赤白帶 ,小便,膀胱、尿道 發炎。白帶等婦科的問題,在下針時不管它虛實寒熱,都可以治。那我們在這上面做,我們叫平補平瀉。慢慢開始我會說手法了。這個平補平瀉,針紮到身體裡面去以後,我們左轉右轉左轉右轉就可以了。如果是幫你的情敵扎針,就一直往同一個方向轉,一拔出來,連肌肉都纏在上面。這是不可以的,轉多少就要回來多少。病人說:【好酸、好脹、好麻】,所以【酸、麻、脹】,這三種感覺就是氣至。有人紮下去沒有紅色,因為氣很虛。紮下去紅圈一大圈,這身體很好。 1、膀胱之募穴—中極穴(1-02:54:42) 第二個穴道是中極,中極穴又是膀胱的募穴。膀胱募,正在膀胱的上方,募就是開口的地方。 我們有會郤、原絡等治療法,以後都會慢慢學到。為什麼要學募穴,任何膀胱的問題都可以在中極穴上治療。 我們會選它的俞穴及募穴去治療它。中極穴上就可以灸了,針灸都可以用,差不多一寸的地方,不要太深。肚子比較大深一點沒關係。一撚針病人就感覺得到,氣到了的時候,病人會有酸麻脹的感覺。 平常我們留針會留二十分鐘,小孩不留針。中醫是一個平衡的觀念,小便小不出來用這個穴道,小便太多也是用這個穴道。我們都可以用膀胱的募穴中極穴,針和灸都可以用。 灸出現時,多半用在寒症。 我們簡單分一下寒熱給你們聽,寒熱用問的也可以知道。病人說小便不是很好,沒關係,問病人:【小便什麼顏色?】一是白色就是寒。寒就是比較清淡,蒼白,都是寒。燥熱、鮮紅的是熱。還有呢,比較痛的,大部分是熱證。隱隱作痛,按到了比較舒服的是寒。那切脈時,寒的脈比較沉。熱的脈比較洪大比較速。像過動兒都是熱症,過靜兒都是寒症。寒症我們就用灸。熱症時,小便 很痛、膀胱很痛。。 2、小腸之募穴—關元穴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。小腸的募穴,我們現在慢慢瞭解到了,中醫非常注重小腸,因為小腸是第二個心臟。小腸。是由關元穴來管。 女人如果月經痛,灸關元、中極,當場熱氣一進去就不痛了。因為痛是有寒。所以中醫的觀念很好玩,我們有熱痛和寒痛,但痛經都是因為寒。那寒的話,久火最好,慢慢灸。這樣整個硬塊就去掉了。灸了幾次,雙腳一熱,血塊就去掉了。 我們用針把血管堵塞去掉,用灸把裡寒去掉,關元上通通可以做,關元是大穴。臨床上面呢,因為心和小腸是表裡,所以心臟病 ,急救在關元上面。 我們有上紀,還有下紀,下紀是關元,上紀等一下會介紹到是巨闕。下紀是第二個心臟,上紀是心募巨闕穴。那如果孕婦下針,胎就出來了,這會變成落胎。那你不能打胎專用,但我們要告訴你這個禁忌。 像臍下血水 ,婦女界最多,男人比較少。男人除非陰部被踢傷,絕大多數是婦女,她的子宮在這個地方,子宮裡面有血塊、或腹部有血塊,而月經不順,我們一定會發現到肌膚甲錯。 肌膚甲錯的位置是在小腿這段,這段皮膚會像蛇皮一樣,一開始還有東西掉下來:白白的灰掉下來。一般多半是內有瘀血,而且瘀血一般多半是左少腹的地方。 3、三焦之募穴—石門穴(1-03:18:25) 石門,《針灸大成》說婦人禁針灸,犯之絕子。顧名思義叫石門嘛,門像石頭關住了,從此不生小孩,這穴道還不是很強。在右門穴、關元穴的中間,有個奇穴,這叫做絕孕穴。所以穴道要很熟,在關元上面灸,不斷的生小孩。上半寸的地方是絕孕穴,絕孕穴就是扎針或灸,就不會生小孩。結紮的方法絕孕穴灸,但務必穴道要找對。 比如說陰囊縮入小腹 ,睾丸跑到小腹裡面,奔豚 搶心,以後會講一些症狀,那真的像奔豚啊,肚臍的周圍,你摸他這邊一直跳,跳很快,其實是動脈在跳動。這症狀叫奔豚。有時你在三焦的募穴,石門上也可以摸到,肚臍下也可以摸到。 像(教材)第三行石門最下方:【血不食谷、穀不化、水腫、水氣行皮膚】。這些都是對症狀的形容。我們小腸有個外號叫紅腸,大腸叫白腸,胃叫黃腸。如果小腸消化食物不是消化的很好,水就會排出來。平常石門穴是禁針禁灸的。 氣海穴是臍下一寸半,書上說氣海穴是男人生氣之源,但實際上關元比氣海好,關元是小腸的募穴,代表第二個心臟。在氣海上針灸也都是很好的。 4、三焦之募穴—陰交穴(1-03:25:05) 那怎麼有兩個三焦之募呢?因為三焦是油網遍部全身,你在石門下針,陰交下針通通可以。不一定要限制在哪裡,募是開口的地方。 那中間呢,有介紹到第二行最下方,像陰汗濕癢 ,陰汗真的是在陰部有很多汗,很多津液在那邊就會癢,原因呢,可能裡面有寄生蟲,可能濕熱很多,都沒關係,我們灸陰交穴就可以了。 5、神闕穴(1-03:26:14) 再來呢我們看神闕。諸位看,《針灸大成》上很多的治症,你不需要記住,讀過就好。看著都很像,很不好記,我主要是提出重要的觀念。 我們介紹神闕,神闕穴呢,這個大穴很好找,神闕找不到不用學針灸了。神闕禁針,過去傳說,針下去以後不能大便了,一大便就坐在馬桶上死掉。因為針很粗,肚臍又很臟,古代針那麼粗,刺下去傷口不容易收口怎麼辦,所以禁針很有道理,所以用灸,用隔鹽灸。神闕用處很多,中風 、腸炎 、腸鳴 都可以灸。 6、水分穴(2-00:01:54) 再來呢,這是我們的肋骨,所謂的心蔽骨,一手按肋骨,一手按在神闕,正中間的地方是中脘,要這樣子找穴。神闕上一寸是水分,那一寸不同於同身寸,我們叫上腹寸。 所以心蔽骨跟神闕中間是中脘穴,中脘穴下面是建裡、下脘、水分。所以先取中間那一點,中脘跟神闕中間這一點,然後再取這一點跟神闕中間這一點,這個點就叫水分。那再來是下脘這個穴道,再來就是建裡。穴道為什麼叫水分,因為是治水腫 的穴道,這是中醫的觀念,飲水,你喝水不管是熱水、冷水。喝水為什麼不會從大便排出來?因為喝水到了胃以後,到了水分這地方,水會氣化,氣化後進入全身,流出來是汗,小出來的是小便,這是水分開的地方。我們吃的食物裡面,含有大量的水,飯有水、果汁有水、水果有水,只有混雜在食物的水才有辦法進入小腸。這叫正常人。 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會進入小腸,只有混雜食物中的水才有辦法進入小腸。到了小腸以後,因小腸很熱會不斷的蠕動,熱去煮食物煮爛掉,然後吸收掉,等到食物進入大腸後, 只剩殘渣跟水。 人體的構造非常精密,正常人不浪費一滴水,都在迴圈。這個水在大腸走的時候,因小腸很熱,所以水在大腸時又被氣化掉。再回到肺。肺跟大腸相表裡,這個水上來以後,就是嘴巴的津液。 那如果你小腸溫度不夠,水和大便混在一堆。我們用針灸去解決,知道原因了,要把小腸溫度熱回來,病才會好,所以要去管心臟。正常人,在水分這裡分開水。當水不分了,水直接進入小腸,造成腸鳴腹瀉、水腫,水分就是一個很好的穴道,針和灸通通可以。 水分應該是小腸的上口。那有水病的話,灸是最好,比針還好,以前不針,因為針孔太大。 那糖尿病的人,中醫稱【消渴】,中醫有三種,上消:上消得主要症狀呢,口渴,渴飲百杯不能止渴,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;中消就是肚子餓,會不斷的吃;下消,簡單講就 是陽不舉。那這個基本上區分在這裡。 西醫分兩種,胰島素依賴型(第一型)跟第二型糖尿病,實際上依賴型根本不存在,是西醫製造出來的,像是打疫苗一打,胰臟就失掉功能,第二種才有存在。 水分,看七十五頁第二行。這個穴【主水病,腹堅如鼓】,這個腹脹大,水分是一個很好灸的地方。第三段第三行,【鬼擊鼻出血】。鬼擊的意思是沒有原因的,好像突然被鬼打,突然就流鼻血 。那中醫的觀念呢,小孩十四歲以下,流鼻血這叫做正常,不要去治它。大人,超過十四歲以上,才要去治。 這個小孩子十四歲以下,小孩子天生體能很強,發燒之前一流鼻血,熱就紓解掉了。所以會流鼻血的小孩不發高燒!那你如果流鼻血你又把它塞住,本來沒有高燒,反而高燒出來。若是十四歲以上的人流鼻血再去治。 7、下脘穴(2-00:12:02) 下脘正好在神闕跟中脘的正中間。胃的下口、小腸的上口,為太陰任脈之會,這個下脘穴,常有人下脘穴痛,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,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發炎。 痛的觀念是什麼?痛根本是來自壓力,而不是來自發炎。我一直在跟諸位講,中醫是物理醫學,就像愛因斯坦一樣,站在外面看到裡面。當有痛在那產生後,壓力紓解掉就好,環境改變掉就好,有陰陽表裡虛實寒熱,處方不是殺細菌,而是改變環境,針灸也是一樣。知道穴道的話,可以協助我們做診斷。 8、胃之募穴一中脘(2-00:14:33) 再來是建裡,這些穴道其實穴性都差不多,都很少用。再來是重要的大穴中脘穴,中脘穴是胃的募穴,胃病治此。下針也可以,灸也可以。針一寸差不多就到了,灸呢,效果非常好。 我們《針灸大成》上面寫,中脘穴在臍上四寸,不要用同身寸去量,量了半天還是錯。這是丈量法腹寸,心蔽骨與神闕的正中間。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,胃的募穴,《難經》說腑會中脘。 我們身上有八會穴①,八個會穴,腑會中脘、臟會章門、筋會陽陵泉、氣會膻中。將來 會有一個治病法則,叫會郤治療法。 每一條經都有一個郤穴②。身上每一個腑,包含膽,這是消化系統,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子宮、胞戶。臟呢,肝心脾肺腎。中醫的脾是把西醫的胰臟包含在裡面,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,所以我們用的非常多。中脘是大穴,用的非常多。比如有些特殊的治症呢, 像印堂痛 ,中脘一針下去病就去掉了,胃有問題產生的頭痛。懷孕中間的妊娠噁心想吐, 通通可以在這治療,針或灸。只要是腸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,因為腑會中脘。 ①八會穴,是指臟、腑、氣、血、筋、脈、骨、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。 八會穴首載於《難經·四十五難》 ② 郤(音隙)穴指經脈氣血曲折彙聚的孔隙。經脈氣血匯曲折聚之處的腧穴稱為‘郤穴’。穴位大多分佈在四肢肘、膝關節以下。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郤穴,陰蹺脈、陽蹺脈、陰維脈、陽維脈各有一個郤穴,共有 16 個郤穴。郤穴臨床多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。 9、心之募穴—巨闕穴(2-00:18:58) 從這個心蔽骨,兩個正中間的地方,我們叫巨闕,巨闕跟中脘的中間,我們叫上脘。這個上脘穴呢,它是絡穴。我們有一個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,是以中脘為主,上下左 右各一寸,成一梅花型,統治一切胃病 。只有病人吐血時不要灸,因為吐血時增加溫度時, 血會增加。外面是吐血,裡面可能是胃癌,所以出血的時候,不要去灸。所以上脘、下脘、建裡等於是輔助中脘的穴道。諸位有這個觀念就好了。 再來呢,這個是巨闕,巨闕是心之募,是心臟的募穴。現在諸位學到了,一個巨闕、一個關元,我們在治療心臟病 的時候,胸痛的很厲害。我的一個病人開了四個小時車來找我, 動脈血管堵塞,西醫手術前做檢查,發現一個腎臟完全沒有功能,西醫說不能開刀,放棄了。如果開完刀,最好的結果就是尿毒,最壞就是死在手術臺上。病人急了,找到我,巨闕、關元,一下針痛就沒有了,就是那麼快。對任何心臟病都可以,針下去不要下太深,差不多一寸,那這個是心的募穴。 補瀉手法(2-00:22:48) 心的募穴,【得氣即瀉】。所以諸位呢,在這介紹基本補瀉的手法,最基本的補瀉手法呢有【提豆許】,什麼叫【提豆許】,這個針紮下去,紮到巨闕上面,我們要瀉。一開始先撚針,左轉右轉氣到了以後,往前推一點點,推像綠豆那麼大就是瀉。什麼叫補,往上拉一點, 就結束,這就是補。這是最基本的補瀉手法。再講一次,氣到了往前推一點就是瀉,氣到了往上拉一點、提一點,就是補。你往上提的時候,氣會在針的下方。你往下刺時,氣會往下走。 你現在可以在巨闕下針後,病人酸了往前一點。所以針一開始不要下太深,不然往前一推,針就太深了,所以一開始針不要下太深。 看巨闕,七十六頁前面下來第四行,它說如果是懷孕的婦人,氣會往上沖,會讓懷孕的婦人昏倒,所以針下巨闕,為什麼提這個,因為還有補合穀,瀉三陰交。在後面介紹大腸經跟脾經時會再說到。 巨闕後面插進來的這段話非常重要。按十四經發揮,人心下有膈膜,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。這是我們的橫膈膜,在我們的身體,肺和心臟中間有一個橫膈膜。一般西醫觀念,橫膈膜就是在吸氣吐氣時升降,沒有這簡單。心臟有問題時,會有穿心痛,膈膜連到後面第十一椎,就是十椎下。我們主要症狀叫心痛徹背 ,背痛徹心。就是從前面痛到後面,再從後面痛到前面。為什呢會這樣痛呢,是因為痰飲造成的,痰在這會滑動啊,所以會感覺到穿心痛。這個是在巨闕後面的附注上的第一個功能。第二個呢,因有橫膈膜在,腸子的食物沼氣不會上升。實際上在《黃帝內經》還說它還有更多的功能。它可以壓擠肝臟,將肝臟的血到大腸, 金跟木的關係,金來疏木。兩金在壓擠肝臟,就會有動能運動。所以肝臟的血跟大腸是通的。西醫常會發現肝臟的癌轉到大腸,實際上就是這邊有一條血管。全身上下只有這一條血管沒有瓣膜,允許血在這邊來回流通。 我們以針灸為主,所以說巨闕上面我們可以診斷到心臟的問題。 ① 視頻講解為留豆許 10、鳩尾穴(2-00:29:57) 再來我們看鳩尾,巨闕再上一寸是我們的鳩尾,鳩尾還沒有到心蔽骨。這鳩尾穴不可以重擊,是練功夫的大穴,一打會內出血,是一個危險的穴道。不可灸,可以針。《靈樞》曰: 【膏之源出於鳩尾】。我們身上很多黃油,身上很多的油網就是三焦,這個黃油就是膏,膏的源頭呢,來自鳩尾。平常我們不灸,都是下針。 11、膻中穴與天突穴(2-00:31:05) 接下來的穴道是膻中,玉堂、紫宮,華蓋,璿璣,穴道我們怎麼找? 喉嚨在這邊,我們先找天突,天突最好找。這是天突,正好在喉嚨那兒有個洞,不是直接進去,直接進去會紮到氣管,我們不要紮到氣管,中醫稱氣管叫重樓,因為它一圈一圈的, 有十二根,中醫叫十二重樓。不要直針,下一寸就到了,不然一刺就剌到肺,不可以。 先找天突,再找鴆尾,這兩個穴道,正中間是膻中(本處有誤,當為玉堂——校對注)。諸位看書上膻中穴,氣會膻中。現在諸位學到了,腑會中脘,氣會膻中。膻中穴的找法,書上說也可以在兩乳頭中,但你不能只會這個找法,不然女孩子怎麼辦,如果女病人是 A Cup 還沒關係,如果是 D Cup 的兩乳中間,跑到中脘穴,所以不能靠乳頭去找。找到膻中以後, 要找中庭穴就很簡單,膻中下一寸半,或一寸六,你一摸中間有個凹洞,就是中庭,中庭知道大概位置就好了,幾乎用不到。膻中穴就用的多了,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之會。氣會膻中,氣病治此,呼吸短促,氣喘在這裡治,但禁針,要用灸的。 過去呢,因為針太粗,但現在針很細,下針沒有關係。肺癰 吐膿,嘔吐涎沫,婦人乳汁變少 。現在看中醫的書就知道,都在陳述症狀。病人咳了半天,乳汁變少,都在膻中治, 因為氣會膻中,氣是陽嘛,強他的心臟、強他的肺氣,效果都很好。那所謂肺癰,我們有兩種,一種是裡面化膿,化膿的時候,咳出來的是很濃稠的膿。如果咳出來白色泡沫,完全是白的泡沫,那是肺癌了。 那氣病呢,都可以在膻中上治。 更正更正,這兩個中間呢,應該是玉堂。玉堂下一寸半才是膻中,膻中下來才是中庭, 天突和鴆尾穴中間是玉堂穴,玉堂下來一寸半才是膻中穴。那中庭和玉堂都是輔助膻中穴的, 沒有膻中重要。那玉堂再往上去,和天突中間的穴道是華蓋,華蓋和玉堂中間是紫宮,華蓋和天突穴的中間是璿璣。所以我們取中點,平常玉堂、華蓋、璿璣都只要知道穴道在這,很少用。但膻中穴就要知道了,膻中會用到。 天突這個穴道呢,我們有心臟三針,病人躺平後,下針巨闕、關元、天突,這三個穴道下針,病人的心痛就會去掉。尤其是在治療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或者是心肌梗塞。巨闕、關元、天突一個是心臟的募穴,一個是小腸的募穴,天突是氣脈經過,這個氣很強。這三個針下去,心痛就不痛了,一下針病就去了。 心氣瀉出來的時候,平常很好玩,臨床上可以看到。病人躺在病床上,如果下針天突, 巨闕,關元,這三個針下去後,這個氣會到第十椎下,第十椎下沒有穴道,所謂第十椎下, 就是第十一椎上,這個氣會集中到這邊。我們再下到脊椎骨上面,把氣匯出來。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治療心臟病的三個穴道,幾乎無所不治。上面是天突,中間是心募巨闕、下面是關元 ——小腸的募穴。 小腸跟心臟是表裡。天突呢,在喉嚨旁邊,甲狀腺腫 ,喉嚨腫痛 等,都可用近取穴天突來治療。看天突穴過來第四行中間的地方,心與背相控而痛,這是我們講的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這是心臟病。在美國臨床見的很多,病人覺得心臟很痛,跟醫師講說要發心臟病, 可是在儀器上完全檢查不出來,晚上再發,同樣的醫師同樣的器材,當場就死在醫師的前面。這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工程師告訴我的,一見到我就要幫他檢查有沒有心臟病,因為他兩個朋友三十幾歲都死在醫師前面,還不是一個,是兩個。 12、廉泉穴(2-00:43:13) 再來是廉泉穴,這廉泉穴怎麼找。這病人的鼻子、嘴唇,病人躺在病床上,病人中風, 舌強不語,手握拳,用大拇指指尖頂到下巴處是穴,大拇指指尖去壓它,指尖到處是穴。 這個穴道下針很特殊的角度,針下去的時候,要對著舌根,而不是直針下,也不會傷到食道,這個穴要下一寸、一寸半就夠了,治療舌強不語 用的。那這個穴道,大部分是用針, 沒有用灸:也不好灸嘛。這個廉泉是陰維任脈之會,治舌頭的病,因為是近取穴。近取穴的定義是,病發在這邊,只要是附近的穴道,都有它一定的功能。 13、承漿穴(2-00:45:20) 再來是承漿。這是臉,這是嘴唇,這凹進去這有一個點,就是承漿穴。為什麼叫承漿, 因為喝了豆漿、米漿,有了承漿就不會漏出來。反過來,中風的人,如果吃了飯,會流涎, 就要下承漿,舌頭強硬不會講話,就是廉泉。這是我們常用的穴道哦。下針的時候,要開口, 嘴巴張開來。 那大多數呢,我們用針,用灸都可以,沒有影響。這個穴道大部分用在中風,面部中風。面部中風時臉歪一邊,歪左邊或右邊。當我們治療完面部中風 後,面孔回正以後,我們一般來說會下承漿及人中。如果面部中風,我們針灸效果非常好,治療完後承漿人中用幾次, 就好像把它固定住。如果沒有紮那個穴道,原本是歪右邊,結果治好後隔幾天,就歪到左邊去。 有一個熟的朋友,面部中風隔天就找我治療,三天之後就回正,一個禮拜去上班了,同時期的辦公室也有一個老美中風,不肯找中醫,去找西醫治療,結果四年了臉還是歪一邊, 還在搞臉部美容。 諸位放心,我們教你們如何治中風。這喉嚨的地方,聲音講不出來都可以治。那你太太話很多、很吵,不要治,甚至可以製造喉嚨講不出話,暫時間不要教你們。那牙齒痛 ,許多人牙齒痛,在承漿也可以治。 老美正餐常吃一小塊,甜點一大盤。他們用的糖都是精煉糖,白糖。然後咖啡裡面又放糖。糖經過提煉過會變的很小,吃到了身體裡面,就是酸,所以到後面牙齒會腐壞掉。如果吃了是蔗糖,蔗糖體積很大,細菌病毒沒有辦法吃它,而且蔗糖是鹼性的。如果半夜你牙痛, 你拿個蔗糖放進嘴巴進去,蔗糖是鹼性的,放進去後,嘴巴是鹼性的就不會痛,因為所有的病毒無法在鹼性的環境下生存。所以你牙痛,放一般的糖進去,保證更痛,因為你在喂它。但蔗糖就不會痛。過去很多老先生,飯後就咬甘蔗,所以九十歲牙還好好的,因為有蔗糖, 過去很多最原始的方法最好。任脈到了承漿是最後一個穴道。等一下開始講督脈。

top↑ 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