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名 |
取法 |
功能 |
主治 |
備注 |
操作 |
晴明 |
於目內眥的外上0.1寸陷中取穴。 |
散風清熱,明目退翳 |
目赤腫痛、見風流淚、目眥癢、目翳、目視不明、近視、夜盲、色盲 |
足太陽、督脈之會 |
緊靠眶緣直刺0.5~l寸。遇到阻力時,不宜強行進針,應改變進針方向或退針。不撚轉,不提插(或只輕微地撚轉和提插)。禁灸。 |
攢竹 |
眉毛內側端,眶下切[走亦]處取穴 |
散風鎮痙,清熱明目 |
頭痛、眉稜骨痛、目眩、目視不明、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、眼瞼潤動 |
|
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.5~0.8寸。禁灸。 |
眉衝 |
從眉頭直上,入髮際0.5寸,當神庭與曲差之間取穴 |
散風清熱,鎮痙寧神 |
癇證、頭痛、眩暈、目視不明、鼻塞 |
|
平刺0.3~0.5寸。 |
曲差 |
神庭旁開1.5寸取穴 |
定喘降氣,明目安神 |
頭痛、目眩、目痛、目視不明、鼻塞、鼻衄、喘息、心煩滿 |
|
平刺0.5~0.8寸。 |
五處 |
從曲差直上,入髮際1寸,平上星穴取穴 |
散風清熱,明目鎮痙 |
頭痛、目眩、目視不明、癇證、小兒驚風 |
|
平刺0.5~0.8寸。 |
承光 |
在五處後1.5寸,五處與通天之間取穴 |
祛風清熱,明目降逆 |
頭痛、目眩、煩心嘔吐、目視不明、鼻塞多涕、熱病無汗 |
|
平刺0.3~0.5寸。 |
通天 |
在承光後1.5寸,距頭正中線1.5寸 |
散風清熱,宣肺利鼻 |
頭痛頭重、眩暈、口喎、鼻流清涕、鼻塞、鼻淵、鼻瘡、鼻衄、頸項轉側難、癭氣 |
|
平刺0.3~0.5寸。 |
絡卻 |
通天後1.5寸,距頭正中線1.5寸處取穴 |
熄風平肝、清心安神 |
眩暈、耳鳴、鼻塞、口喎、癲狂、癇證、目視不明、項腫、癭瘤、頭旋耳鳴 |
|
平刺0.3~0.5寸。 |
玉枕 |
腦戶旁1.3寸,當枕外粗隆上緣之外側 |
解表清熱,明目降逆 |
惡風寒、頭痛、嘔吐、不能遠視、目痛、鼻塞 |
|
平刺0.3~0.5寸。 |
天柱 |
啞門旁1.3寸,當項後髮際內,斜方肌之外緣取穴 |
熄風寧神,祛風散寒 |
頭痛項強、眩暈、目赤腫痛、鼻塞、不知香臭、咽腫、肩背痛、痿證、癲狂 |
|
直刺或斜刺0.5~0.8寸,不可向內上方深刺,以免傷及延髓。 |
大杼 |
俯伏位,在第一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1.5寸取穴 |
解表清熱,宣肺止咳 |
發熱、咳嗽、鼻塞、頭痛、喉痺、肩胛痠痛、頸項強痛、癲狂 |
足太陽、手太陽之會 |
斜刺0.5~0.8寸。本經背部諸穴,不宜深刺, 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。 |
風門 |
俯伏位,在第二胸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1.5寸取穴 |
解表宣筋,護衛固表 |
傷風咳嗽、發熱頭痛、目眩、多涕、鼻塞、胸中熱、項強、肩背痛 |
督脈、足太陽之會 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肺俞 |
俯伏位,在第三胸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1.5寸取穴 |
解表宣肺、肅降肺氣 |
咳嗽氣喘、吐血、喉痹、胸滿、骨蒸潮熱、盜汗、腰背痛 |
背俞穴之一 |
斜刺0.5~0.8寸 |
厥陰俞 |
俯伏位,於第四椎下,兩旁相去1.5寸 |
寬胸降逆,寧心止痛 |
心痛、心悸、胸悶、咳嗽、嘔吐 |
|
斜刺0.5~0.8寸 |
心俞 |
俯伏位,於第五胸椎脊下,督脈(神道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寬胸降氣,安神寧心 |
癲狂、癇證、驚悸、心悸、健忘、失眠、心煩、咳嗽、吐血、夢遺、心痛、胸引背痛 |
背俞穴之一 |
斜刺0.5~0.8寸 |
督俞 |
俯伏位,於第六胸椎脊下,督脈(靈台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寬胸止痛,理氣消脹 |
心痛、腹脹、腹痛、腹鳴逆氣 |
|
斜刺0.5~0.8寸 |
膈俞 |
俯伏位,於第七胸椎脊突下,督脈(至陽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和血止血,寬胸降逆 |
胃脘脹痛、嘔吐、呃逆、氣喘、咳嗽、潮熱盜汗、各種與血有關疾病 |
八會穴之一,血穴 |
斜刺0.5~0.8寸 |
肝俞 |
俯伏位,於第九胸椎脊突下,督脈(筋縮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疏肝利膽,安神明目 |
癲狂癇、脅痛滿急、少腹痛、疝氣、轉筋、多怒、黃疸、目疾、唾血、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,咳逆口乾 |
背俞穴之一 |
斜刺0.5~0.8寸 |
膽俞 |
俯伏位,第十胸椎脊突下,督脈(中樞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清熱化濕,利膽止痛 |
黃疸、口苦、脅痛、飲食不下、咽痛乾、嘔吐、骨蒸勞熱 |
背俞穴之一 |
斜刺0.5~0.8寸 |
脾俞 |
俯位,第十一胸椎脊突下,督脈(脊中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健脾利濕,升清止逆 |
脅痛、腹脹、黃疸‧嘔吐、泄瀉、痢疾、便血、完穀不化、水腫、嗜臥、羸瘦、玄癖積聚、瘧疾寒熱、善欠、不嗜食、慢脾風 |
背俞穴之一 |
斜刺0.5~0.8寸 |
胃俞 |
俯位,第十二胸椎脊突下,督脈兩旁相去1.5寸處取穴 |
和胃健脾,理中降逆 |
胃脘痛、腹脹、翻胃、嘔吐、完穀不化、胸肋痛、霍亂 |
背俞穴之一 |
斜刺0.5~0.8寸 |
三焦俞 |
俯位,第一腰椎脊突下,督脈(懸樞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調理三焦、健脾利水 |
腹脹、腸鳴、完穀不化、嘔吐、腹瀉、痢疾、小便不利、水腫、腰脊痛 |
背俞穴之一 |
直刺0.5~l寸。 |
腎俞 |
俯位,第二腰椎脊突下,督脈(命門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益腎助陽,納氣利水 |
遺精、陽痿、遺尿、小便頻數、月經不調、白帶、腰膝痠痛、水腫、洞泄、喘咳少氣、耳鳴、耳聾、目昏 |
背俞穴之一 |
直刺0.5~l寸。 |
氣海俞 |
俯位,第三腰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1.5寸處取穴 |
補氣益腎、調經止痛 |
痛經、痔漏、腰痛、腿膝不利 |
|
直刺0.5~l寸。 |
大腸俞 |
俯位,第四腰椎脊突下,督脈(腰陽關)旁開1.5寸處取穴 |
通降腸腑、理氣止痛 |
腹痛、腹脹、腸鳴、泄瀉、便秘、痢疾、腰背疼痛 |
背俞穴之一 |
直刺0.8~1.2寸。 |
關元俞 |
俯位,第五腰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1.5寸處取穴 |
培補元氣,通調二便 |
腹脹、泄瀉、大小便不利、遺尿、消渴、腰痛 |
|
直刺0.8~1.2寸。 |
小腸俞 |
平第一骶後孔,督脈1.5寸,當後上棘內緣凹陷中取穴 |
通調二便,升舉津液 |
遺精、遺尿、尿血、白帶、小腹脹痛、泄瀉、痢疾、痔疾、疝氣、消渴、腰腿痛 |
背俞穴之一 |
直刺或斜刺0.8~1寸。 |
膀胱俞 |
平第二骶後孔,督脈旁開1.5寸處取穴 |
清熱利濕,疏經活絡 |
小便赤澀、遺精、遺尿、淋濁、女子瘕聚、陰部腫痛、腹痛腹瀉、便秘、腰脊強痛、膝足寒冷無力 |
背俞穴之一 |
直刺或斜刺0.8~l.2寸。 |
中膂俞 |
平第三骶後孔,督脈旁開1.5寸處取穴 |
通降腸氣,益腎健腰 |
痢疾、疝氣、消渴、腰脊強痛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白環俞 |
平第四骶後孔,督脈旁開1.5寸處取穴 |
益腎固精,調理經帶 |
白帶、疝氣、遺精、月經不調、腰腿痛 |
|
直刺 1~1.5寸。 |
上髎 |
在第一骶後孔中取穴 |
調經種子、益氣固脫 |
月經不調、陰梃、帶下、遺精、陽萎、大小便不利、絕嗣 |
足太陽、少陽之絡 |
直刺 l~1.5寸。 |
次髎 |
俯位,在第二骶後孔中取穴 |
清利濕熱,理氣調經 |
腰痛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、痛經、疝氣、小便赤淋、腰以下至足不仁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中髎 |
俯位,在第三骶後孔取穴 |
通降二便,調經止帶 |
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、小便不利、便秘、腰痛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下髎 |
俯位,在第四骶後孔中取穴 |
清熱化濕,通調二便 |
小腹痛、腸鳴、泄瀉、便秘、小便不利、腰痛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會陽 |
尾骨下端兩旁,督脈旁0.5寸取穴 |
益腎固帶,通調二便 |
帶下、陽痿、痢疾、泄瀉、便血、痔疾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承扶 |
俯位,在臀橫紋正中取穴 |
消痔通便,舒筋活絡 |
痔疾、腰、骶、臀、股部疼痛,大便難 |
|
直刺 l~2寸。 |
殷門 |
在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,承扶下六寸取之 |
疏通經絡 |
腰脊強痛、不可俯仰、大腿疼痛 |
|
直刺 l~2寸。 |
浮隙 |
微屈膝,在膕窩上方,股二頭肌肌腱內側,委陽上一寸取穴 |
清熱鎮痙,舒筋活絡 |
臀股麻木,膕筋攣急、不得臥、霍亂轉筋、小便熱,大便堅 |
|
直刺 l~2寸。 |
委陽 |
在膕橫紋外側端,股二頭肌肌腱內緣,屈膝取之 |
通利水濕,調理氣機 |
胸膨滿、腹氣滿、癃閉、遺尿、腿足拘攣疼痛、痿厥不仁、腰痛引腹、不得俯仰、水腫脹 |
三焦之下合穴 |
直刺 l~1.5寸。 |
委中 |
在膕窩橫紋中央,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央,微屈膝取穴 |
清熱醒腦,理血消腫 |
腹痛、吐瀉、遺尿、小便難、中風昏迷、瘧疾、癲疾反折、衄血、丹毒、叮瘡、發背、腰痛、髖關節屈伸不利、膕筋攣急、下肢萎痺、發熱無汗 |
足太陽之合穴 |
直刺 l~1.5寸,或用三棱針點刺膕靜脈出血。針刺不宜過快、過強、過深,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。 |
附分 |
平第二胸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3寸,於肩胛骨脊柱緣,俯位取穴 |
疏風散寒、舒筋活絡 |
肩背拘急、頸項強痛、肘臂麻木不仁、風寒客於腠理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魄戶 |
平第三胸椎脊突下,督脈(身柱)旁開3寸,於肩胛骨脊柱緣,俯位取穴 |
肅降肺氣,舒筋活絡 |
肺癆、咳嗽、氣喘、肩胛背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膏肓俞 |
平第四胸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3寸,於肩胛骨脊柱緣,兩手抱上肘取穴 |
益陰清心,止咳定喘 |
肺癆、咳嗽、氣喘、吐血、盜汗、健忘、遺精、完穀不化、肩胛背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神堂 |
平第五胸椎脊突下,督脈(神道)旁開3寸,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 |
寬胸理氣,寧神定喘 |
咳嗽、氣喘、胸腹滿、脊背急強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譩譆 |
平第六胸椎脊突下,督脈(靈台)旁開3寸,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 |
理氣止痛,清熱宣肺 |
咳嗽、氣喘、季脅引少腹痛、目眩、鼻衄、瘧疾、熱病汗不出、肩背痛、胸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膈關 |
平第七胸椎脊突下,督脈(至陽)旁開3寸取穴 |
寬胸降逆,順氣和胃 |
胸中曀悶,噯氣、嘔吐、飲食不下、脊背強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魂門 |
平第九胸椎脊突下,督脈(筋縮)旁開3寸陷中取穴 |
疏肝健脾,降逆和胃 |
飲食不下、嘔吐、腸鳴泄瀉、胸肋脹痛、背痛、筋攣骨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陽綱 |
平第十胸椎脊突下,督脈(中樞)旁開3寸取穴 |
疏肝利膽、健脾化濕 |
腸鳴、腹痛、泄瀉、黃疸、消渴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意舍 |
平第十一胸椎脊突下,督脈(脊中)旁開3寸處取穴 |
健脾利濕,和胃利膽 |
腹脹、腸鳴、泄瀉、飲食不下、嘔吐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胃倉 |
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,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|
健脾和胃,消積導滯 |
腹脹、胃脘痛、水腫、小兒食積、脊背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肓門 |
平第一腰椎脊下,督脈(懸樞)旁開3寸處取穴 |
理氣解鬱,清熱消腫 |
上腹痛、痞塊、便秘、婦人乳疾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志室 |
平第二腰椎脊下,督脈(命門)旁開3寸處取穴 |
益腎固精,清熱利濕 |
遺精、陽痿、陰痛下腫、小便淋瀝、水腫、腰脊強痛 |
|
斜刺0.5~0.8寸。 |
胞肓 |
平第二骶後孔,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|
清熱利濕,通降二便 |
腸鳴、腹脹、大小便不利、陰腫、腰脊痛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秩邊 |
胞肓直下,在骶管裂孔旁開3寸,俯臥取穴 |
清利濕熱,消腫平痔 |
痔疾、陰痛、大小便不利、腰?痛、下肢痿痺 |
|
直刺1.5~2寸。 |
合陽 |
委中直下2寸,腓腸肌二頭之間,當委中與承山連線上取穴 |
散寒導氣、調經止崩 |
疝痛、崩漏、腰脊引腹痛、下肢痠痛、陰暴痛 |
|
直刺 l~2寸。 |
承筋 |
在合陽與承山連線之中點,腓腸肌肌腹中取穴 |
調理中焦,清泄腸胃 |
痔疾、霍亂轉筋、小腿痛、腰憊拘急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承山 |
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交界下端,伸小腿時,當肌腹下出現交角處取穴 |
理氣止痛,消痔舒筋 |
痔疾、便秘、疝氣、腹痛、癲疾、鼻衄、腰背痛、腿痛轉筋、腳氣 |
|
直刺1~2寸。 不宜作過強的刺激,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。 |
飛揚 |
在承山穴外下方,當崑崙上7寸取穴 |
祛風清熱,寧神卻痔 |
痔篡痛、癲狂、頭痛、目眩、鼻塞、鼻衄、腰背痛、腿軟無力 |
|
直刺 l~1.5寸。 |
跗陽 |
在足外踝外上方,崑崙穴直上3寸取穴 |
祛風化濕,疏經活絡 |
頭重、頭痛、腰腿痛、下肢癱瘓、外踝紅腫 |
|
直刺0.8~1.2寸。 |
崑崙 |
在跟腱與外踝高點之間凹陷處取穴 |
清熱截瘧,鎮痙止癇 |
小兒癇證、難產、瘧疾、頭痛、目眩、項強、肩背拘急、腰痛、腳跟痛 |
足太陽經之經穴,妊婦刺之落胎 |
直刺0.5~0.8寸。 孕婦禁用,經期慎用。 |
僕參 |
外踝後下方,崑崙直下,當跟骨凹陷處,赤白肉際處取穴 |
調和中焦,鎮痙舒筋 |
霍亂轉筋、癲癇、下肢痿軟、足跟痛、腳氣膝腫 |
足太陽、陽蹻 |
直刺0.3~0. 5寸。 |
申脈 |
外踝正下方,赤白肉際處取穴 |
鎮靜止癇、安神寧心 |
癇證、癲狂、失眠、目赤痛、項強、頭痛、眩暈、腰痛、足脛寒、不能久立 |
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陽蹻脈 |
直刺0.3~0.5寸。 |
金門 |
外踝前緣下方,當骰骨外側凹陷中取穴 |
安神止癇、疏通經絡 |
癲癇、小兒驚風、腰痛、外踝痛、下肢痺痛 |
隙穴 |
直刺0.3~0.5寸。 |
京骨 |
足跗外側,第五蹠骨粗隆下,赤白肉際處取穴 |
鎮靜止癇、明目舒筋 |
癲癇、頭痛、善搖頭、目翳、鼻衄、項強、膝痛腳攣、腰腿疼 |
原穴 |
直刺0.3~0.5寸。 |
束骨 |
足小指外側,第五蹠趾關節後,赤白肉際處取穴 |
寧心安神,清熱消腫 |
癲狂、目黃、耳聾、項強、頭痛、目眩、痔瘡、腰背痛、下肢後側痛、癰疽、背生疔瘡 |
輸穴 |
直刺0.3~0.5寸。 |
足通谷 |
足指外側,當第五蹠指關節前凹陷處之赤白肉際中取穴 |
寧神安神,清熱截瘧 |
癲狂、頭痛、項疼、目眩 、鼻衄、善驚、痎瘧 |
縈穴 |
直刺0.2~0.3寸。 |
至陰 |
足小趾外側,距爪甲角約分許的爪甲角根處取穴。 |
通鼻療目,舒筋轉胎 |
頭痛、鼻塞、鼻衄、目痛、足下熱、胞衣不下、胎位不正、難產、小便不利,轉筋。 |
井穴 |
淺刺0.1寸。 胎位不正用灸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