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盲點 p07
我們以為在感恩(第六識以為),其實內心在駡髒話(真正的情緒是憤怒。)
普靜正在庵中默坐,忽聞空中有人大呼:「還我頭來!」…普靜認得是關公,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曰:「雲長安在?」關公即下馬,乘風落於庵前。
…普靜曰:「昔非今是,一切休論。後果前因,彼此不爽。今將軍為呂蒙所害,大呼『還我頭來』,然則顏良文丑、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,又將向誰索耶?」

據記載,孟子的妻子田氏獨自一人在內室,隨意坐著休息。突然進屋的孟子看見妻子岔開兩腿的坐相,就退了出來。
然後,孝順的孟子對母親說:「這個婦人不懂禮儀,請准許我把她休了。」
孟母說:「為什麼呢?」
孟子說:「她岔開兩腿坐著。」
孟母問:「你怎麼知道的?」
孟子說:「我一進房間就看見了。」
孟母說:「那是你不懂禮儀,不是你媳婦不懂禮儀。
她因為不知道你進去,沒有準備,才你被看到了不合禮儀的坐相。你要求別人守禮,但你首先要尊重別人啊。是你失禮無禮在先,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?」

呂洞賓秀寶劍事件
遇黃龍禪師
沒想到黃龍禪師撫尺一拍!說:
「今日有人來竊法,老僧不說!」
呂洞賓便出來禮拜;說:
「請問和尚;如何是一粒粟ㄙㄨˋ中藏世界,半升鐺ㄉㄤ內煮山川?」
黃龍禪師罵說:
「你這個守屍鬼!」
呂洞賓反而譏笑的說:
「爭奈囊中自有長生不死藥。」
黃龍禪師更明白地告訴他說:
「饒經八萬劫,未免落空亡。」
@ % $ # ! * & ^ % $ # @ ! ~
「拋卻囊ㄋㄤˊ瓢ㄆㄧㄠˊ擊碎琴,從今不戀汞中金;自從一見黃龍後,始覺當年錯用心。」。

禪者智隍。
初參五祖。自謂已得正受。菴居長坐。積二十年。師弟子玄策。游方至河朔。聞隍之名。造菴問云。汝在此作什麼。隍云。入定。
策云。汝云入定。為有心入耶。無心入耶。若無心入者。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。若有心入者。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。
隍曰。我正入定時。不見有有無之心。策云。不見有有無之心。即是常定。何有出入。若有出入。即非大定。隍無對。良久。

蘇東坡佛印坐禪
蘇東坡: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

邱長春自殺事件。
渴 望
尿床事件簿。適時適地的一句話
一個人連結了渴望,就跨越了行為問題。
感受:體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、意義、接納、自由與愛。所謂的體驗,並不是頭腦的認知,而是一種心靈的感受。
一個人抽菸、飲酒,不停打電動,不斷滑手機,不斷看電視…多半起於內在的浮躁、焦慮、不安、無奈等感受作祟,當事人並未妥善應對,因而轉移到對外物的依賴。
若要解開這個循環的慣性,必須讓當事人意識問題,教育者的路徑要從感受切入,並且懂得在對話中創造對方渴望的連結,問題的解答案就有了曙光。

但是人的矛盾在於,人們的感受並未被真正重視,這些感受是通往渴望的路徑之一。
一個體驗愛的孩子,怎麼會輕易被擊垮呢?一個真正體驗自由的孩子,怎麼會不想負責任呢?一個懂得接納的孩子,怎麼會不給自己力量與勇氣呢?
賴床事件  對話28

問俊彥怎麼啦?他說:「還不是我媽,每天早晨在那裡叫叫叫,吵死人了。」媽媽忍不住回應:「誰叫你早晨都不起床!」「哪有…」
俊彥一副又要作戰的防備姿態。 我和俊彥展開了以下的一場對話。
「俊彥…你很生氣呀!」「對呀!」「生誰的氣呀?」
我以寧靜緩慢的語言進行。 「還有誰?當然是生我媽的氣呀!」「因為她早晨叫你起床嗎?」我重複了語言,核對了他生氣的訊息。
「對呀!吵死了!」「嗯!那你怎麼辦?」「沒辦法呀!講不聽呀!」媽媽這時候忍不住插話:「你才講不聽…」「聽話」的教育歷史悠久,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已經進入加速的年代,許多「聽話觀念」的弊病不斷衍生,但父母甚少自覺。
我示意媽媽交給我對話吧!請她靜待一旁即可。接著我轉頭對俊彥,探索與核對:「你後來有起床嗎?」「有呀!」俊彥無奈的表示。
「有去上學嗎?」「有啊!」「俊彥呀!你喜歡上學嗎?」
「當然不喜歡呀!」俊彥仍舊很無奈。
「那你怎麼還去上學呀?」我從這點切入,是一個正向的好奇。
「沒辦法呀!我要考高職餐飲科,不去上學沒有畢業證書呀!俊彥說得倒是很坦白。「俊彥呀!你還滿負責任的嘛!不喜歡上學,但是為了上高職餐飲科,你還願意起床上學呀?」問話聚焦在他的資源,這是正向的好奇。

「對呀!不然要怎麼辦?」俊彥聳聳肩。雖然俊彥那麼說,但我覺得他仍舊很努力。 「嗯!我很好奇一件事!」「什麼事?」
「你喜歡媽媽叫你起床嗎?」 「廢話!當然不喜歡哪!誰喜歡呀?」「是嗎?我以為你喜歡呢?」 「怎麼可能?我才沒那麼白痴咧!」
「我以為你和我一樣!」 「你是怎樣?」
「我若是早晨六點鐘起床,鬧鐘都設定五點半!」「為什麼?」「這樣最後睡的半小時,比較有感覺呀!鬧鐘每十分鐘響一次!」我認的描述這一段。
「你神經病喔!」俊彥將我當朋友,說話很直接。
「你不是跟我一樣嗎?所以才讓媽媽一直叫你?」我的疑問,是帶著幽默感,對問題的好奇與覺知。「當然不一樣呀!我根本不喜歡呀!」
俊彥忙著解釋。「那我不明白了…」這是問話中的轉折,也的確是我好奇之處。 「怎麼了?你不明白什麼?」俊彥對我的疑問,充滿好奇。
「你不是都有起床上學嗎?因為你很負責的想要升學,即使你不喜歡上學。不過,你不喜歡媽媽叫你?那你怎麼不跟媽媽說,你幾點一定起床就好了啊?怎麼會讓媽媽一直叫你呢!你是怎麼將日子過成這樣子呀?我還以為你喜歡呢?」我的問話很真誠,而不是故意讓他難堪。俊彥被我這麼一問,陷入了沉思。


不寫功課趴著睡覺   (對話239)

十五歲的小原沒有生活重心,不喜歡寫功課,更別說考試了,總是題目猜一猜就睡覺了,上課也是在睡覺。小原的家中成員有爸爸、奶奶,單親。在小原四歲時,媽媽外遇,離開家了。小原的功課再次未寫,老師邀請小原對話。
「小原,老師問你一個問題,是關於私人的問題,我可以問嗎?」小原說:「好啊!」老師:「四歲媽媽離開你時,你的感覺是什麼?」
小原不說話:「…」老師:「是難過嗎?還是憤怒?還是無奈呢?」
小原:「一般人應該都會哭吧!」
老師:「我想也是呀!除了難過以外,還有一絲絲憤怒嗎?」
小原:「還好。難過比較多吧!」

老師:「小原,你知道嗎?老師覺得你很不容易。從小媽媽不在身邊,可是你可以還活得這麼好。我的意思是,你沒有走偏,知道明辨是非,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,不會吸毒販毒…你知道嗎?這真的很了不起。」
小原沉默著,眼眶泛紅著。
老師:「小原,如果時問倒流,你會希望媽媽別離開嗎?」
小原:「不會吧!」  老師:「怎麼說呢?你可以多講一點嗎?」
小原:「因為這樣會被管太多。」老師:「你是說,媽媽很愛管你嗎?」
小原:「不是,是她跟爸爸兩個人在的話,這樣就會管太多。」
老師:「所以你的意思是,你很不喜歡被管、被念嗎?」
小原:「對啊!我會覺得很煩。」 老師:「那現在爸爸也還會念你嗎?
小原:「會啊!」
老師:「念的內容是不讀書、還是不做家事、或是其他的呢?」
小原:「應該是不讀書吧!,」 老師:「那你想改變嗎?」
小原沉默不說話,但是眼眶再次泛紅了。

老師:「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墮落,可以告訴老師嗎?你曾經想過要改變嗎?」小原:「曾經想過。」
老師:「在什麼時候呢?國中,還是小學?」小原:「都有。」
老師:「我感覺你內心有渴望,你真的想改變,否則不會國小國中念頭都出現。」小原不語。
老師停頓了一下說:「那你後來呢?有實踐你想要的改變嗎?還是念頭一閃後 來就沒有了?」 小原:「什麼意思?」
老師:「後來你有試著改變一些做法嗎?還是只是想想而已。」
小原:「想一想而已。」 老師:「怎麼啦?」 小原再次沉默著。
老師停頓之後:「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做不到,所以沒有去做?還是你覺得做了也沒用?」小原:「做了也沒有用!」
老師:「那你想要改變嗎?」小原:「想吧!」
接下來,老師跟小原陳述,踩穩想要改變的核心目標。但這個目標如何進入呢?所幸老師關注小原這個人」,關注的是小原的一生命基礎價值」,讓小原看見自己的力量,也感受自己被接納,燃起勇氣,繼續奮鬥,有胸襟接納自我的不足,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
top↑                 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