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帶成見  p08_1   

但面對他的問題,我心裡也帶著很多憤怒,很多不舒服,還有很多期待與說教,即使不說出來,他也一定感受得到。
而且,每次聽他訴苦,成了我的夢魘。因為事情沒有改善,只是一直陷入漩渦中,讓我即無奈又苦悶,成了巨大的折磨。

那要如何接納與傾聽?我常自問,我都不表達意見了。
答案顯然是否定的,因為我的耳朵和心靈,都封閉起來了。我當時不明白,接納是什麼意思?後來才逐漸了解,接納與認同不一樣,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。因此,接納一個孩子,並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,但一旦懂得接納,就能真正傾聽,幫助孩子釐清問題。可惜我當時始終不明白其中道理。

他清了清鼻腔與喉頭的鼻涕,起身將邊窗推開,噁心地將痰吐到窗外,和美麗的春光形成強烈的對比。當他重新走回座位時,要我等一下再繼續談話。我不耐煩地問他,〔你要幹什麼?〕山毛樺摸摸哭紅的鼻子說,〔唉呀!你等一下啦!〕逕自走進廁所抽了兩張衛生紙,啪達、啪達地下樓了。
我聽見一樓紗門咿呀!一聲被推開了。我很好奇,這個永遠調皮的山毛樺,又要做什麼。我從邊窗探出頭看,竟然發現山黃麻樹旁,有一個孤單且認真的身影。原來山毛樺的痰吐到我的摩托車坐墊上了。

他心裡帶著悲傷、憤怒與困惑,卻拿著衛生紙,仔細地將椅墊上的痰漬擦拭乾淨,他低頭的神態有一種認真。在那樣一個春日的午後,我忽然被山毛樺的舉止打動了。這孩子還不壞呀!否則為何這麼傷心了,還要下樓幫我擦車。他平常惡作劇慣了,不會在乎將痰吐在哪兒,可見這孩子真心當我是朋友,但我並未真正想去理解他,只是想說服他。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。

我最後問他,「這兩年我對你的關心,你能感受嗎?」山毛樺點點頭。現在回想起來,那一刻我一定深呼吸一口氣,專注地對他說話吧!〔你也知道我有潔癖,不將衣服借人。一他再度點點頭。「那你能分清楚這是兩件事嗎?衣服不想借人,是因為我生活的原則,並不代表不愛你,如果我借你,只是為了符合『愛』,我會很不舒服,也不是我想要的。〕我這時的談話,不是要說服他,而是表達我自己,因此語氣不是冰冷說教,而是平靜和緩。


不帶情緒一致性表達
那是二○○一年夏季發生的事,我和瑤華老師嘔氣了!事件是學校要到某地參訪;我因交通不便,想請交情好,又有車的同事幫忙載我一程。但是瑤華卻以冷冷的,我聽起來不太友善的語氣說,「誰要載你呀!」聽到這樣的回答,我一句話也不想回應,內心下了一個決定,再也不想理會瑤華了。
如果當時有人問我,有沒有生氣?我一定會說,「沒有!」那我的感受是什麼呢?事實上我能夠覺察到表層的第一個感受,就是「生氣」,但我一定不想承認,因為瑤華只是沒答應載我,我生氣實在太丟臉了。(感受的感受)

因為我的期待沒有被滿足。然而期待未被滿足,是很平常的事,為何我會生氣呢?在我的「觀點」裡,既然身為同事,我又將她視為大姊,有那麼好的交情,她卻拒絕我。更重要的「觀點」是,不載就不載嘛!何必用這麼輕蔑的語氣?從上面這一段自我剖析,可以看到這個事件發生之後,我至少有兩種「觀點」呈現。在感受上並不願意承認,也不接納,更不可能探索,甚至除了生氣之外,我無法接觸其他感受。那會發生什麼事呢?若是我和別人爭執吵架,我大概也不知道自己在吵什麼,只會感覺憤怒的情緒到處流竄,因為我的內在有兩種「觀點」遊走,內在還未被覺察的感受浮躁亂撞,無法觸碰到自己真正想要談論的問題,因為我也不真正了解自己。
孩子大聲喧譁的事件
大人聚焦在自己感受上:父母與教師回應孩子的行為,從自己的「感受」出發,但沒有覺察自己的感受,或者意識到要整理自己感受。
因此一般人若不是發脾氣,就是壓抑脾氣,也可能難過悲情,或是壓抑難過。―想要以自己的感受控制孩子,改變現狀。

大人聚焦在自己期待上:心裡面期待孩子做好,期待問題能夠解決,不停的要求孩子,告誡孩子。表達自己的期待,想要改變現狀。
大人聚焦在自己觀點上:認為孩子不應該犯錯,想要說服孩子。―表達自己的觀點,想要改變現狀。我觀察一般人在教養孩子時,經常從自己表層的感受、觀點與期待出發,想要改變孩子的狀況。往往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,教育問題時常卡住,因為要改變孩子的行為,改變孩子的觀點,並不是以感受控制孩子,並非告訴孩子你的期待,也不是以道理、觀點與規條說服他,就能達成目的。

當姿態趨近一致,走到孩子前面,拍拍孩子的肩膀,以堅定和緩的語氣告訴孩子:你們這麼大聲(事件),吵到我了(我的訊息)。不過,你們平常都表現得很好(連結孩子的渴望―有價值的),今天是不是忘了書房不能喧譁?(好奇孩子的行為,並表達規則)若是要照顧孩子感受,可視情況問,「我這樣說,你們會不舒服嗎?」
top↑                  首頁